“线路状态良好,可以正常行车。”9月3日,乌兰布和沙漠罕见地下起大雨,临河运营维修段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上线巡查,看到路基、桥涵一切如常,大伙儿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地处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湾上的乌兰布和沙漠,是临策铁路穿越的3座沙漠之一。这里常年干旱,风沙肆虐。线路开通至今,防沙治沙行动不曾停歇。
入秋后的这场雨,为沙漠里的植被提供了难得的水分,也为临策铁路做了一次“天然体检”。降雨次日,记者走进乌兰布和沙漠,实地探访了这条沙漠铁路的治沙成果。
后退的沙子
9月4日10时,看着降雨已停,临河运营维修段治沙桥隧车间农垦四团治沙工区工长任玉海和工友走出工区,开着工程车向沙漠深处进发。
农垦四团治沙工区是临策线12个治沙点之一。工区共有11名治沙工,负责治理90公里的线路沙害。他们当天的任务是到线路97公里至98公里处加固沙障,修补防沙网格。
向日葵、玉米、沙蒿、梭梭树……工程车颠簸前行,越往前走,眼前的植被越少。当沙蒿和梭梭树也很难见到时,车辆停了下来,治沙点到了。
还没下车,大伙儿就感受到了风的力量。远处的阴山上乌云翻滚,风从山顶直扑而下,刮得地上的灌木直不起腰。记者双手使劲往外推,才勉强打开车门。治沙工们迎风走上沙丘,麻利地举起铁锤加固木桩。他们身后,沙障、网格和绿化带绵延起伏,犹如一道绿色长城将沙子牢牢挡在路基之外。
刚下车不久,又下起了雨。雨点不大,打在脸上却像石子一样硬。记者很快被冻得浑身冰凉,直流鼻涕。被问到累不累,现场唯一的女职工王春荣摇头连说“不累”。
“现在可比以前好多了。”看着网格里生机勃勃的沙蒿,任玉海回忆起2010年临策铁路刚开通时的情景,“最严重时,768公里长的线路有400多公里经常被埋,我们每天既要清沙,又要想办法固沙。”
临河运营维修段提供的一组数据,见证了任玉海和全线上百名治沙工的付出:开通14年来,全线建成固沙网格2701.35万平方米,种植灌木27.23万穴,人工造林151.369公顷。如今的临策铁路,绿色一点点增多,沙子一步步后退,“绿进沙退”已是一道风景。
“绿进沙退”换来的,是运量的大幅增长。14年前,临策铁路每天只能开行1趟列车,现在则达到了30趟。“火车越开越多,我们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任玉海感慨地说。
顽强的金鱼
4日中午,记者驱车前往临策铁路124公里处的毛德呼热站。
从车流稀疏的单线铁路,到日夜繁忙的运输大动脉,临策铁路的发展变迁,也离不开沿线小站职工们的坚守。这其中就包括毛德呼热站的职工。
毛德呼热,蒙语意为“树木围起来的院落”。然而这里并不是一个站如其名的地方——周围看不到树,全是茫茫的戈壁滩。13时50分许,记者抵达时,助理值班员李勇军正在值班室接听电话。空荡荡的站台上,只有一列红色的货运列车停靠在风里。
几分钟后,李勇军出来开门。进屋没过多久,值班室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放下电话,拿起信号旗和对讲机到站台发车。接听电话、接发列车、盯控信号……20多分钟里,李勇军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
14时30分,车站静了下来。李勇军来到间休室,喊同事崔孝海起床吃饭。厨房就在间休室斜对面,锅里是上午做好的猪肉炖粉条。一旁的冰箱里存放着蒜苗、黄瓜等蔬菜。走廊上摆着几桶纯净水,那是段里的“生命号列车”定期送来的补给。
毛德呼热站是一个两人值守小站,每班8小时,每天3班倒,一个班15天。一个人值班时,另一个人就去补觉,他们的生物钟因此被完全改变。“不管在什么地方,每天夜里2点我都准时醒来。”李勇军说。
在李勇军看来,车站基本不缺什么,最大的难题是孤独。为此,他从家里带来几条金鱼,还有三角梅等绿植。最终,一条金鱼顽强地活了下来。李勇军值班时,那条金鱼就在一旁的鱼缸里游来游去。
方圆几十公里内,这是他珍贵的伙伴。
翻番的收入
和毛德呼热站相比,农垦四团工区的条件要好很多。这里的“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靠近黄河,植被更易成活;二是周围住着两户村民,显得更加“繁华”一些。
今年50多岁的任玉海,就是附近的两户村民之一。返回工区途中,记者去参观了他的家。
地面、墙上铺着洁白的瓷砖,冰箱、电视、洗衣机一应俱全,客厅一侧的花房内种着仙人掌、虎皮兰,旁边还有吊床、动感单车等休闲健身器材。“这是客房,这是儿子和儿媳的房间,这是孙子的房间……”任玉海的妻子热情地介绍着家里的布局。
走出任玉海家的大门,抬头可见大片的玉米地。这是多年前,任玉海带着家人从沙漠中开垦出来的,一共有300多亩。玉米地里,两台收割机往来穿梭。收割下来的玉米,将运往附近的奶牛厂做青贮饲料。
“以前靠种地,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任玉海说,临策铁路通车后,吸引企业来附近建了十多家奶牛厂,家里的玉米地承包给厂里,收入一下子翻了几番,“这是除了工资之外,临策铁路给我家带来的又一项收益。”
“您的全名叫什么,怎么写?”回到工区,记者又与任玉海聊了聊。
“任玉海,玉米的玉,大海的海。”任玉海答道。
“这名字的寓意很好,您看你们家的玉米,不就像大海一样多吗?”记者笑着说。
“是呢!是呢!”任玉海用力地点了点头,笑得十分开心。他身边的几位工友,也跟着笑了起来。